“样式雷”图档 ;
样式雷图档门类丰富,包括雷氏家族绘制的建筑图纸、烫样、《工程做法》、随工日记及其相关文献,他们涵盖了清代皇家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其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现存古建筑档案中是少有的。现存世近2万件,主要存放在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大概两项综合可达18000件,占现存总量的90%,剩余存放在国内、外其它博物馆。
样式雷图样:样式雷图样用水墨绘制,并在建筑图与地盘图边注明建筑尺寸及其它施工说明。雷家保存的图样种类很多,有白样、糙样、细样、寸样、二分样、一分样(即相当于实物一丈在图样上作一分,即比例为千分之一),按图样的用途分:有进呈的,有留底的,有重改样等。样式雷画出的图纸什么类型的都有,比如投影图、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最难得的是陵墓的宝顶,它呈不规则的空间形体,样式雷画出等高线图,这在当时是非常高水平的。在修建惠陵的过程中,因为工程反复比较多,样式雷也留下了最为详尽的图纸,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木结构的尺寸,在牌楼、碑亭下面打多少桩,全记载下来。为了及时向朝廷反映工程进度,样式雷还画了“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从这批图样中,可以清楚看到陵寝从选地到基础开挖,再到基础施工,然后修地宫、修地面、安柱子直到最后做瓦的过程,体现了样式雷在建筑程序技术上的独到性。现存样式雷图样中最大的图样长可达3米,最小的仅有巴掌大小,其绘制方法与今天的建筑设计图的表现方法有不少相同之处。
据我了解样式雷留下来图纸大多为嘉道以后的图纸,雍正、乾隆时期的图纸大都毁于英法联军之役那场无情的大火。
样式雷之图纸,按照中国营造学社的分析是:中国营造学社购得到四分之三,存放在北京图书馆,四分之一中法大学购去(有资料显示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收购去)。据国家图书馆2007年9月9日至23日《大匠天工》——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荣登《世界记忆名录》特展记载:传世的“样式雷”图档主要由国内各相关机构收藏,总计近2万件。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样式雷”图档约15000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图样约1000件;故宫博物院主要收购中法大学收购的3000件又76具“样式雷”烫样。此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也收藏有部分图档。流散到国外的“样式雷”图档,主要藏于法国巴黎集美东方艺术博物馆、美国康奈尔大学东方图书馆以及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处。
“样式雷”烫样 ;
所谓烫样,就是根据一定的比例,在三维空间内表现设计图的建筑模型小样。雷氏家族进行的建筑设计方案,都按1/100或1/200的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烫样与图纸、做法说明一起完成古建筑设计,而三者各有分工侧重。烫样则侧重于建筑的结构和外观以及院落和小范围的组群布局,并包括彩画、装修和室内陈设,因而是当时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步骤。烫样它是用纸张、秫秸和木头加工制作成的模型图。因为最后用特制的小型烙铁将模型熨烫而成,因此被称为烫样。由于烫样是为呈给皇帝审阅而制作,因而形象逼真,数据准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现存烫样主要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重建圆明园、颐和园、西苑等地时所做的设计模型。据资料显示:故宫收藏清代样式雷烫样80余具,内容涵盖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同治十二年改为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坛、东陵等处。
皇家御苑或陵寝兴建,样式雷不仅设计出平面图纸,大多还按照图纸制作出该组建筑的立体小样,进呈给皇帝观览,因为建筑小样的三维空间直观易览,倘若局部不符合皇帝心意,便可局部修改,再呈进,直到满意为止,也有原有方案全部推翻重新设计的时候,其次烫样制作出,便于施工人员按照修改后的图档施工营造,除了以上两点以外,保留烫样,对于以后恢复该组建筑,保留下来可靠的资料,例如,故宫恢复建福宫,因为小朝廷的那场大火,此处建筑荡然无存,事隔数十年以至近百年,想将其恢复,如果保留有原建时的图档,恢复起来很容易,建福宫正因为没有图档留下来,恢复起来不知开了多少次研讨会,专家讨论制定出方案,总算将建福宫恢复出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图档的重要性。
2007年6月11日——15日,“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南非召开会议,讨论通过清代“样式雷”图档进入《世界记忆名录》。2007年8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申请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发出通知函和证书。从此“样式雷”图档正式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