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掌故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世家掌故

“样式雷”世家纪事

发布时间:2017-05-08 14:52:00

                                                                                         样式雷”世家纪事(一)

  在北京的西郊香山脚下,有一块占地30亩的古老家族陵园。这个清朝年间的家族墓地被设计成一艘巨大的船。船头按风俗朝向京城西南方向的八宝山,而船尾则朝向玉泉山脉,取其“头顶八宝,脚踩玉泉”之意,寓意是这个家族之人去世后,他们的灵魂可以乘这艘船回到江西永修的老家。当墓地保存最完整的时期,墓地中间砌有精美的汉白玉石桌石鼓,还有用青石围砌的宝鼎。而沉睡在这个船形家族的墓地之中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显赫的皇家建筑世家--雷氏家族。是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河北的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清东陵和清西陵等清代皇家建筑的缔造者。
 “样式雷”是伟大而又神奇的建筑世家。从清初的康熙初年到清末的光绪末年,200多年里,雷发达祖孙七代一直担任着皇廷建筑的掌案,这在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延续最长的建筑世家。他们一家的建筑作品在我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占五分之一,留下两万多件国宝级的建筑图档、烫样,这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雷发达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样式雷的鼻祖。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圆明园而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职务的人。康熙在《畅春园记》里曾经提到他非常牵挂一位杰出的匠师,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设计。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成。雷氏家族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留存于世的部分烫样存于北京故宫。
一、家族介绍
       (一)“样式雷”祖世前传
  说起雷姓家族,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的雷姓源出有三:一是出白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叉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二是出白黄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苑》所载,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据《素问•着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其后子孙以雷为氏。三是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中有雷姓。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从周朝至秦朝的八百余年内,雷姓不显于史,这大约是由于此期缺乏名人的缘故。上述的几支雷姓,在早期的发展中各白独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后汉、三国时相继出现了雷义、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资料表明,已有雷姓迁居于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后经过不断地繁衍播迁,雷义、雷同的后代在晋朝时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称“雷姓豫章望”。后不断向南北方扩散,其中,豫章人雷焕后裔有一支迁往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后来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又有以“冯翊”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发展,但均以冯翊、豫章为其主源,而且这两支雷姓均各白独立发展,直到隋唐以后,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渐迁徙、发zhan、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后,雷姓分布更加广泛,如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人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中,在瑶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们有白己的族谱,还涌现出一些有作为的人物。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北方历代兵连祸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于相对稳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间,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中叶,雷姓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