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于佩丽写了一篇文章,江西“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雷剑义对这篇文章有话说。
江西出了个“样式雷”
原创 2017-08-11 海淀文促 于佩丽 三山五园
一个人,一座阁,一篇赋,一首诗。从此,江天红遍,倾城倾国。
公元675年秋, 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大宴宾客。无人知晓,即将迎来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躬逢的,是诗歌盛会上的一场豪宴。王勃意气风发,“棨戟遥临”。真当是,云气渺渺一书生,超然飘飘如仙降。
宗九奇先生为《滕王阁诗词百首》作序,极赞唐代李元婴创建江南第一名阁——滕王阁,“诗人王勃作序赋诗,古文大家韩愈作记,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从此,人文荟萃,文脉绵延不断”,“自初唐以后,赣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汇流,滕王阁也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滕王阁自唐至今,饱经战火、灾祸,却世代执着,为她请命,助她新生,屡毁屡建29次之多!似乎只要阁在那里,文脉就宛在。我云:
天生丽质难自弃,岂因西江第一楼。
遥想子安赋诗后,多少才人羞掷笔。
水天长闲云济济,新意虽多难再奇。
今盼仙家重登岸,再居王后分一席。
不世出的才俊,天公惜赐,却格外垂青南昌。中华文明史上一连串的闪亮名字,黄庭坚、欧阳修、汤显祖等都出于此。“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能不令人生羡?
滕王阁古建的深厚积淀与中华文化的神奇化育,滋养千年,终于再做馈赠。“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样式雷”第一代雷发达等人应募,自江宁(今南京)迁至京师(今北京)海淀槐树街”。当时无人会意,雷氏家族将书写中国古建传奇。
“八代样式雷、半部古建史”。“样式雷”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所做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中外文学巨匠。江西永修县“样式雷”纪念馆观长陈前金先生曾撰文介绍:
“清代承办内廷工程建筑的机构叫样式房。从康熙到光绪,在长达260多年的时间内,雷发达一家八代人因长期掌管样式房而得名‘样式雷’。经雷氏家族设计、承办的大型工程有: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热河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建筑。从1987年到2008年,中国有25处建筑物或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中1/5(明清皇陵、天坛、颐和园、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是由“样式雷” 建筑世家设计修建的。‘样式雷’还留下了二万多件极为珍贵的建筑史料——‘样式雷图档’,包括设计图纸、烫样和施工设计说明。2007年6月20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样式雷图档’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当时入选的项目仅5项。”
巧的是,“样式雷”第一代雷发达就是江西永修梅棠镇人。梅棠镇,距今天的南昌仅40.3公里,唐代即隶属洪州(今南昌)。一座把梅花之姿、海棠之俏融进名字的小镇,走出了木工技艺超拔的雷氏家族。走南京,闯北京,终于登上中国古建高峰。
位于北京海淀的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向与南昌滕王阁结缘。雷发达应募到京的第二年(1684),三山五园创始人、畅春园主人康熙帝玄烨就开始了首次南巡。康熙曾六次南巡,广带工匠,遍访天下名园。据载,康熙曾到南昌,久闻滕王阁盛名,深爱《滕王阁序》,本欲一睹芳容,登阁凭吊,无奈阁毁已久,无缘谋面。从此念念不忘。
据宗九奇先生介绍,康熙四十一年(1702),江西巡抚奏报滕王阁修葺一新。康熙大喜过望,欣然御临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真迹《滕王阁序》,赏赐南昌。江西巡抚顶礼焚香,迎旨接书,凿碑摹字。正是这一年,康熙开启第四次南巡。第二年,滕王阁主阁之右,“御碑亭”落成。
时空穿越二百载。2017年8月1日,滕王阁迎来了三山五园“故人”、“故园”的再聚首。“样式雷”烫样模型、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图档伴“三山五园文化巡展”亮相南昌,并常设驻展。雷发达第十代后人雷章宝先生也重返桑梓故地——永修梅棠镇。
三山五园与滕王阁命运相似,同样屡经劫难,同样浴火重生。滕王阁“一阁一赋”、尽一江一地之妙,文人墨客逸兴遄飞,江山指点,抒思古之幽情;三山五园“移天缩地”、揽天下妙手之功,志士仁人当仁不让,居安思危,发报国之鸿愿。中华文脉、精神所聚,殊命自当不敢断绝。
《今之滕王阁,气势巍巍,雄睨赣江。赣江自南,曲折北向。江面开阔,水流平缓,舟若凝滞。登阁四望,江水悠悠,慨千载光阴,念古今一瞬。人去,所幸阁不空。可留诗赋为书信,但寄知音慰相逢。也作一首小诗留念:
三山五园答滕王阁序
滕王飞阁接排云,天色空溟香庐新。
一曲登临成绝响,八代奇功御园神。
穿花蛱蝶畅春舞,织霞孤鹜栖玉泉。
与君同观惟此景,江翻墨雨谢婵娟。
雷剑义说:《江西出了个“样式雷”》,文章写得好,文句犀利,妙笔生辉。颂扬了“样式雷”的光辉业迹,又赞颂了江西人杰地灵的历史风貌。从滕王阁到三山五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黄庭坚,欧陽修,汤显祖到“样式雷”,中华文明史上一串闪亮的名字,“怎不叫人生羡”?好!好!好!妙!妙!妙!
文章虽好,可惜一副“文奴”相。“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样式雷第一代雷发达等人应募,自江宁(今南京)迁至京师(今北京)海淀槐树街”,这不就是王其亨教授于上世纪末定的调子吗。因为王教授是权威,是名人,那怕不靠谱的说法,还是死死抱住不放,这不是“文奴”,又是什么呢?前几天(7月30日),在江西宾馆的研讨会,该文作者于佩丽也参加了呀,我疾呼,研究“样式雷”必须靠谱,“样式雷”家族最早住进海淀槐树街,《雷氏族谱》是怎么记载的?作者听不进去,不就是因为我们人微言轻吗?宁可采用那不靠谱的错误说法,也不去考究一下《雷氏族谱》。
文中还说陈前金曾撰文介绍“从康熙到光绪,在长达260多年的时间内,雷发达一家八代因长期掌管样式房而得名样式雷”,也不算算从康熙元年(1662)到光绪末年(1908),何来260多年?陈前金考证的“雷发达于顺治二年(1645)进京”,为什么听不进去呢?
称之为“文奴”,确有不尊。你不尊重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不尊重《雷氏族谱》,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2017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