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样式雷”建筑文化

发布时间:2022-10-27 14:30:36

   “样式雷”建筑主要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这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样式雷”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样式雷”建筑作为哲学的物质载体,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样式雷”建筑的哲学理念可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周易》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样式雷”建筑的儒家思想之一

   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来达到“内圣外王”境界。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礼”的内涵。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在“样式雷”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等,与民间建筑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我们可以从“样式雷”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样式雷”建筑的昌陵、定陵、惠陵等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样式雷”建筑的儒家思想之二

   中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以后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样式雷”建筑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如颐和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轴线;在故宫,“样式雷”将三和殿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置于故宫的核心部位,“样式雷”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 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是皇帝祭祀前阅读祭文的地方,也是皇帝在太和殿上大朝时临时休息和接受内阁大臣贺礼的地方。保和殿在中和殿后,是皇帝立皇后、太子或大臣上表、皇帝接受祝贺、宴请和殿试的地方。象征皇权的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位于“中”中之中,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土”字形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周围环绕着白石栏杆,其气势组成了紫禁城中最壮观的建筑群。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


(三)“样式雷”建筑的儒家思想之三

   “样式雷”建筑的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等,承担着一定的“文治”与“教化”的功能,维护了“礼”的形象存在,加强了“礼”在社会的全面渗透。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权化,“样式雷”建筑始终以君权为核心,神权相对君权来说,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中国的宗教建筑虽也宏伟精丽,但与代表君权的宫殿建筑相比,它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在型制的规定上,还是在布局上,都只是皇权建筑的陪衬。“样式雷”建筑艺术风格也没有象西方那样注重表现人们心中的宗教狂热,没有神秘感。佛教说“色即是空”、“诸行无常”寺庙建筑的形象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找平和、宁静与解脱。而“样式雷”建造的中国帝王的宫殿往往是规模宏大,气势凌人。它以充分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为基本建筑理念和格调,追求严肃和庄重,给人一种绝对性的权威感和威慑力。


(四)“样式雷”建筑的道家思想之一

   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则要求建筑能尽量保持“顺其自然”,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

   “样式雷”建筑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的顺势而为和故宫三大殿的适形而止,就是顺其自然的典型案例。顺势而为和适形而止是以“度”为基础的。“度”即是建筑物的尺度、造型、体景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雷发达的经验之作《营造法式》,雷金玉的烫样以及样式房绘制的样式图,就是对“度”的规定和规范。

儒家重视“言传身教”,而道家更重视“不言之教”。“样式雷”建筑在雷发达时期就形成了一套践行制度,工匠们都遵照一定的营造法式和则例来做工。可以说,“样式雷”建筑有一套成熟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建造体系。例如,君临天下的威势,就潜移默化在“样式雷”建筑宫殿设计与营造法式中。

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精神”,决定了其审美尺度是人性的尺度,“样式雷”建筑把与皇家政治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审美功能作为最基本的尺度,在此基础上确定皇家建筑的“度”,使从园林建筑到宫殿建筑,都在统一中变化,而这种变化统一,都是以皇家的尺度去创作、认识、欣赏的。


(五)“样式雷”建筑的道家思想之二

   “便生”,就其意来讲,一是指便于现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这种思想,也是道家思想中重要现实人生的写照。从重大决策的御书房到参政议政的殿堂,从皇帝的寝宫到嫔妃的住处,从朝拜参见的道路到休闲游览的花园,“样式雷”建筑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三大殿等等虽千差万别,但其“便生”的思想,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政治的顺畅、生活的方便、生活环境的良好出发,创造出便于统治、便于生存、便于生活的空间。

老子“有无”论与建筑的“留空”。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道出了“样式雷”建筑的根本所在。《道德经》第11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按照这种思想,“样式雷”建筑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等像中国写意画一样,喜欢留“空”,正是这些“空”,“空”出了意境,“空”出了威严,“空”出了情趣。


(六)“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一

   风水的应用和起源应该是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选择地方建设房屋,是以安全、避寒、防热为大前提的,所以多选择在地势较高、隐避、不易受洪水、猛兽威胁的地方居住;有的为了免受风雨、寒冷的侵袭,学会了观察山川江河的姿态、树木土石的变化以及风雨气象的转变,选择了向阳的地方居住,这些纯然是先人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但后人却渐渐地把这些生活经验与阴阳五行、八卦九星结合在一起,历经千年流传、修正,一步步完善,并在风水应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地域广阔的验证,使风水的理论实践应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宗教到美学,由迷信到科学的过程,逐步演变成一门玄妙精深的专门学问。

   由于社会历史的局限,中国古代认识论方面表徵宇宙万物及人世等序列联系和类比感应的许多粗陋的、牵强附会甚至荒谬怪诞的成份,使风水理论及实践蒙上了浓重的迷信色彩。其如“五音姓利”、“鬼福及人”等诸多无稽说教和消极的影响,历史上曾招致众多有识之士的激越批判;而这种批判,也使风水的合理内涵终究未被其迷信外衣所完全掩蔽和禁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及于今天,涤除其迷信糟粕,真理的光彩已再次辉映,当代相关科学技术的返照和回应,则使蕴涵于风水中的深邃智慧,成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风水是合人文与自然、汇迷信与科学、集糟粕与精华于一体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的古代独特数术。


(七)“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二

   就本质而言,风水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和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集中而典型地代表和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科学和艺术的历史真知,自有其历史意义和合理内涵,因此对“样式雷”建筑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样式雷”建筑的大规模组群的空间布局处理、建筑人文美与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夙有特色鲜明、引人瞩目极高艺术成就,典型如气势恢宏的昌陵、定陵、惠陵等帝王陵寝,或筑陵以象山,或因山为陵,或依山为陵,概称山陵,作为传统文化中大规模组群性的礼制性纪念建筑,其艺术成就,被当代学者认为不亚于欧洲大教堂,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样式雷”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正涵盖在作为“理义之术”、“山水之术”的风水思想及其运作方法里,包括不啻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的风水“形势”说。事实证明,“样式雷”建筑既精于实践,也不乏精审的理论思维。

   “样式雷”建筑的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营造,几乎无不是风水学应用的典范。


(八)“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三

   建筑手法的“对立统一”。宫殿的规则严整与园林的自由柔和,是最能反映“样式雷”建筑所涵盖的《周易》中鲜明的阴阳思想。“样式雷”建筑真实地显现了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与余地、天功与人代,建筑的永恒观与代谢观、风格的雅与俗等建筑手法的“对立统一”。

   “样式雷”建筑的平面布局。在布局设计和环境意识上,“样式雷”建筑表现了较强的阴阳合德的观念。“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冯延巳的这一名句,可以用来形容“样式雷”建筑的延绵无尽。庭院一般是指前后建筑与两边廊房或墙相围成的一块空间,这里的建筑为实,主阳;庭院为虚,主阴,这一虚一实组合而成的“前庭”和“后院”,按中轴线有序连续的推进,大大增强了“样式雷”建筑阴阳合德的艺术魅力。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建筑集群之所以会打动千千万万个旅游观赏者,其主要原因恐怕亦在于此。要是单个地孤立地去观赏这些群体中的主要殿堂,它们的基本造型变化不大,不能反映出“样式雷”建筑艺术的绚丽多彩,然而一旦将它们用围廊、门楼、亭阁、隔墙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虚实相济的建筑群,其感染力便会成倍增长。


(九)“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四

   “样式雷”建筑的立面造型。“样式雷”建筑的立面造型十分注重阴阳虚实的相映互补。就建筑立面的构图原则而言,同样表现了上述高低凹凸,明暗虚实的阴阳变化与相和。“样式雷”建筑的基本立面构图是三段式的,底部为台座或台基,中段为柱子加出挑屋檐的斗拱,顶段便是颇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顶。这一形象本身就表现出虚实有规律的变化。台基实体一块为阳,柱子加斗拱较虚透细巧为阴,大屋顶庞大如盖又为阳,而这三部分又各有阴阳变化。台基虽实,但常选用白青灰等浅色石砌。如重要建筑台基较高,则往往分成数层,并围上雕刻精细的拱杆(如天坛祈年殿,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以避免其外观过实而使阳中蕴阴,柱子虽然较虚透,但其刚直有力擎托起大屋顶,且常漆成红色。斗拱亦作牛腿挑梁形,使其虚中带实,阴中有阳刚之气。最为奇妙的是“样式雷”建筑的屋顶,如同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头部一样,屋顶也集中反映出中西建筑不同的风神情调。西方建筑多圆形,葱头形的弯隆顶和三角顶。它们向上凸起,外张感较强,而“样式雷”建筑的屋顶是微微向上反曲的,形成十分柔和、好看的凹曲线。屋角也经过特殊的艺术处理——夸张地向外卷起,形成优美的飞檐翘角,这样,尽管硕大的屋顶主要表现出阳刚之美,但它那非几何性颇具内收感的造型,又带有飞动,轻巧,跳跃等阴柔美的特征,达到了以阳带阴,虚实结合的和谐统一。


(十)“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五

   “样式雷”建筑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于《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样式雷”建筑基于《周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一种似乎是天生的的宇宙意识或称大环境意识。大至于都城选址、宫城规划,小及于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至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不在于一般外在或直接的道理推求,比如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技术性层面,而在于“样式雷”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所着意重视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礼制这些根本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的非技术性的隐形的因素。这种大环境意识,隐含着整体和谐的观念、对立统一的观念、发展变化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样式雷”建筑对“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演变出了更加具体的风水观念。

   “样式雷”建筑的基本取向,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其理论思维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框架上,同左右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审美理想,有着根本的一致。基于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经验和理性思维,“样式雷”在进行建筑创作时,遵循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的存在与运作,“作天地之主,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其“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在风水看来,人既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份,人的生死也是自然生态链上的一环,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则应与天道一致。人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而可以、也必须积极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以之为楷模而巧加运作,参与并促进自然的进化,才能达到合天人的至善境界,满足人生的需要。


(十一)“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六

   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审美观,是“样式雷”建筑风格的重要内容。自然美的发现认识,充分发展而升华成为自然美学;细心地审辨和选择,因地制宜,“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境”地巧加经营;以风水作为传统美学与建筑实践的中介,注重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意象隽永,美不胜收。     

   “样式雷”的宫廷建筑强烈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皇帝自称“天子”,住在最高的宫殿里,其余民间的建筑不得高于皇宫的建筑,否则就是僭越,企图通过和作为万物主宰的天联系在一起来强化皇权的威严。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样式雷”建了几座举世闻名的祭祀建筑作为与神明对话的场所。由于天的威严,这些建筑的等级几乎和皇宫建筑一样高,往往主殿的屋顶可采用黄色琉璃瓦。同时又由于天圆地方,高处有神灵等观念的影响,这些建筑的台基总是建得很高。其中天坛的台基是方形的,建筑平面则是圆形的,以表示天圆地方的概念。天坛四周的围墙的长度及其到中轴线的距离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若打破了这一秩序,建筑所要表达的寓意便会受到破坏。我们的东陵、西陵是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建造的,这是人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建筑是人和自然的一个中介。有个好的山水环境,就能够产生一种天然的永恒的纪念气氛。建筑是配合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