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板天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展板天地

“样式雷”建筑文化学院展板内容

发布时间:2017-05-10 14:55:00

                        

 

第一辑

一、“样式雷”建筑风格

(一)

     “样式雷”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风格因受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样式雷”的宫殿及其它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的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的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的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的砖瓦并有的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建筑图,在“样式雷”建筑中已有充分体现。秦汉时期木构建筑的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塔;隋唐时期的琉璃瓦及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五代、两宋都市豪华酒楼、商店的飞阁栏槛等等,都是“样式雷”建筑风格形成、发展、传承的历史积淀。

 

(二)

“样式雷”建筑风格之一

完整的木架构体系

“样式雷”建筑的木架构文化情结,两百余年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是世界上无论哪一个民族的建筑都无法比拟的。“样式雷”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风格,在宫殿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样式雷”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优点: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中西比较: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动工,1420年完工。第二,灵活性强。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不承重,防御地震。

(三)

“样式雷”建筑风格之二

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

以木架构为主的“样式雷”建筑体系,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以“间为单位构建单体建筑,再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单体之美,只有体现为“群”的一部分时,才有价值,也只有存在于“群”中,其艺术价值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甚至可以说,“群”是“样式雷”建筑的灵魂。太和殿的威武壮观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得以表现,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样式雷”建筑群体组合使中国古代建筑远远超过了其他造型艺术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获得了极为特殊的美学风格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样式雷”建筑风格之三

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善于将建筑的各种构件进行艺术加工是“样式雷”建筑的突出特征之一。以木架构为结构体系的“样式雷”建筑,它们的柱,梁、枋、檩、椽等主要构件几乎都是露明的,这些木构件在用原木制造的过程中大都进行了美的加工:月梁,驼峰,撑拱,牛腿,菊花头,蚂蚱头,麻叶头;屋顶上的鸱吻和宝顶,瓦当;屋脊上的瓦头雕刻花草,禽兽等纹样,增加了建筑鲜活的生命感。

(四)

“样式雷”建筑风格之四

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

受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影响,“样式雷”建筑的组群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进行设计建造。以北京故宫为例,它的总体布局是沿着南北轴线纵向布置起来的,以天安门为序幕,外朝三大殿为高潮,景山作为殿尾,既有主有从,又前后呼应,“样式雷”建筑的杰出代表.因此可以说,“样式雷”建筑组群的建筑形象,恰如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只有自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才能体味到它的美妙与精华所在.

“样式雷”建筑的另一种布局如颐和园,则在纵轴线上建造主要建筑,在其对面建造次要建筑,在院子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结成一体。这种以回廊和建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起到艺术上大小、高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感。它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在外面用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或者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外廓。以均衡对称方式为原则构成的这些建筑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是一个可以满足各方面用途又能成为一个完整建筑艺术群体的严密整体。

(五)

“样式雷”建筑风格之五

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

“样式雷”建筑惯用大面积的原色,包括黄,,,绿,,,黑等。由天安门走入宫城,进入游者视域的是碧蓝色的天空,蓝天下是成片的闪闪发亮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这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红柱红门窗,白台基和深地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

“样式雷”建筑最常用的彩画种类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彩画。一般应用在宫殿中轴的主要建筑之上,如故宫三大殿,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画金凤凰图案的为金凤和玺彩画,一般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如地坛,月坛等建筑上;龙凤图案相间的为龙凤和玺彩画,一般画在皇帝与皇后皇妃们居住的寝宫建筑上,以表示龙凤呈祥的意思;画龙草相间图案的为龙草和玺彩画,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庙中轴建筑上;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为苏画和玺彩画,用于皇家游览场所的建筑上,代表园林风格。

旋子彩画为清代陵墓、寺庙、祠堂等建筑彩画。

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苏杭地区的民间传统作法,大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流传到北方,所以取名为"苏式彩画"“样式雷”将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和住宅。这些彩画多位于檐下及室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彩画的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图案瑰丽,色彩丰富,为我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限美感。

(六)

“样式雷”建筑风格之六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

就外观而言“样式雷”建筑由台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组成,称为"三段式"。台基是建筑的基础部分,具有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的实用功能,弥补单体建筑物不够雄伟壮观的美学功能,还有昭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功能。屋身是建筑的主体部分,采用梁柱式结构,形成梁架,梁架与梁架之间组成“间”。建筑的屋身一般由若干间组成,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样式雷”建筑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大屋顶",这些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是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令原本笨重的屋顶变得轻盈活泼,好似一条充满活力的天际线,柔和而有韵律,成为整座建筑极富神韵和艺术表现力的一部分。

这些形式不一的屋顶式样主要有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卷棚顶。

庑殿顶:是四面坡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和一条正脊,四条斜脊组成整个屋顶。歇山式:又称九脊式顶,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墙组成。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悬山顶:是双坡屋顶形式的一种,特征是屋面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两坡相交处有脊,这种屋顶又称作挑山。硬山顶:是双坡屋顶形式的一种,山墙同屋面平齐,也有略微高出屋面者,两坡相交处有屋脊。卷棚顶的特点是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前后坡相交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

(七)

“样式雷”建筑风格之七

 

五行学说与建筑的实用功能完美结合

故宫城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中央的象征:“土、中、黄色、帝王”,主“皇权”  

五行中,“土”在五方中是“中央”,五色为“黄色”,是“帝王”之象。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土生金”,相克规则为“土克水”。五行中的 “土”为万物之本。  封建帝王“惟我独尊”、 “王者必居天下”的皇权至上思想,使他们自古以来总是择“中”而居。“中国”即中央之国。       

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火生土”。

“火”为“赤”,“赤”为“红”。所以,故宫城的宫墙、檐墙、门、窗、柱、框的油饰皆为红色。这些红色的墙、门、柱、窗、框,托着黄色的屋顶,寓意“火生土”,寓意江山稳固。  前面曾说外朝的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上装有汉白玉栏杆,“白”代表“金”,其寓意为“土生金”。“土”字形台基上还摆放着金属鼎炉,也是同样的寓意。  在这些大殿的两侧和门前,都能看见放在地上的金属“门海(大缸)”,里面盛水,用于消防灭火。把“水”与前面的“土”和“金”连起来就有:“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的寓意。      

在五行的相克规则中,“木克土”。“木”为 “青”,“青”为“绿”。所以,在故宫城外朝中轴线的中部(中、黄、土)和南部(南、赤、火)都是与木相克的,因此不种树。三殿、两宫及御街均无花草树木,也很少用绿色油饰, 以防“木”克中央“土”。  

(八)

——“北方”的象征:“水、北、黑、玄武”,主“藏”  

五行“水”在五方中是“北”方,五色为“黑色”,四象为“玄武”。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水生木”,相克规则为“水克火”。故宫城金水河的水自北墙西(金)侧引入,以示“北水”和“金生水”。在故宫城的北边,即坤宁宫之北,种植了大量的树木。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正北方的御花园内也广植树木,就是利用了“水生木”的五行规则。御花园的主要建筑钦安殿内供奉着玄武大帝(道教中的水神)。钦安殿院子的正门称天一门(有天一生水之意)。天一门墙体用黑色;文渊阁用黑砖墙、黑瓦顶;神武门(玄武门)内两侧建筑屋顶用黑瓦;就连钦安殿后面正中的勾栏板也被雕刻为波涛水纹图案。这是因为,园内的文渊阁藏有《四库全书》,而离藻堂则藏有《四库荟要》,体现了“藏”。至此,我们明白这里屋顶覆盖黑瓦、雕刻饰以水纹的“水”意了。因为,御花园内树木离不开水,而藏书的防火也离不开水。即水可生木,也可克火。  

——“南方”的象征:“火、南、赤色、朱雀”,主“光大”  

五行“火”在五方中是“南”方,五色为“红色”,四象为“朱雀”。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火生土”,相克规则为“火克金”。   午门在故宫城的南边,其墙壁、油饰均被涂以红色,其檐下彩画也是以红为主,而不用青绿,以防木克土(中央)。午门又称为五凤楼。凤即朱雀的代表。

(九)  

——“东方”的象征:“木、东、青(蓝或绿)、青龙”,主“生化” 

五行“木”在五方中是“东”方,五色为“青(蓝或绿)”色,四象为“青龙”。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木生火”,相克规则中“木克土”。“生化”象征着温和之春,绿草萌发,万物生长,也意味着孩子们身体和学识的成长。乾清门内东边是上书房,是清代皇子、黄孙读书的地方;东华门外的文华殿,在紫禁城的东边,是太子读书的地方;护佑后代的繁荣兴旺的祖先宗庙也在东方。这些建筑的屋顶均为绿色琉璃瓦顶。 

——“西方”的象征:“金、西、白、白虎”,主“收”  

五行“金”在五方中是“西”方,五色为“白色”,四象为“白虎”。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金生水”,相克规则中“金克木”。  西六宫的西侧为外西路,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建筑,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嫔们居住的地方(又称寡妇路)。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们已经到了“收”的阶段,故将其宫殿建于西方。 

综上所述,故宫城的规划设计将“五行、五方、五色、四象”抽象的象征意义与建筑的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赋予建筑丰厚的文化内涵。这种设计方法似乎比直接或间接使用符号更有意味。愿我们的建筑在与世界建筑共融的同时,也保存一些我们的传统个性。

 

二、“样式雷”建筑文化

(一)“样式雷”建筑文化

“样式雷”建筑主要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这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样式雷”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样式雷”建筑作为哲学的物质载体,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样式雷”建筑的哲学理念可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周易》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述。

(二)“样式雷”建筑的儒家思想之一

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来达到“内圣外王”境界。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礼”的内涵。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在“样式雷”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等,与民间建筑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我们可以从“样式雷”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样式雷”建筑的昌陵、定陵、惠陵等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

(三)“样式雷”建筑的儒家思想之二

中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以后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样式雷”建筑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如颐和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轴线;在故宫,“样式雷”将三和殿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置于故宫的核心部位,“样式雷”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 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是皇帝祭祀前阅读祭文的地方,也是皇帝在太和殿上大朝时临时休息和接受内阁大臣贺礼的地方。保和殿在中和殿后,是皇帝立皇后、太子或大臣上表、皇帝接受祝贺、宴请和殿试的地方。 象征皇权的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位于“中”中之中,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土”字形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周围环绕着白石栏杆,其气势组成了紫禁城中最壮观的建筑群。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

(四)“样式雷”建筑的儒家思想之三

样式雷建筑的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等,承担着一定的“文治”与“教化”的功能,维护了“礼”的形象存在,加强了“礼”在社会的全面渗透。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权化,样式雷建筑始终以君权为核心,神权相对君权来说,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中国的宗教建筑虽也宏伟精丽,但与代表君权的宫殿建筑相比,它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在型制的规定上,还是在布局上,都只是皇权建筑的陪衬。样式雷建筑艺术风格也没有象西方那样注重表现人们心中的宗教狂热,没有神秘感。佛教说“色即是空”、“诸行无常”,寺庙建筑的形象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找平和、宁静与解脱。而样式雷建造的中国帝王的宫殿往往是规模宏大,气势凌人。它以充分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为基本建筑理念和格调,追求严肃和庄重,给人一种绝对性的权威感和威慑力。

(五)“样式雷”建筑的道家思想之一

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则要求建筑能尽量保持“顺其自然”,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

“样式雷”建筑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的顺势而为和故宫三大殿的适形而止,就是顺其自然的典型案例。顺势而为和适形而止是以“度”为基础的。“度”即是建筑物的尺度、造型、体景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雷发达的经验之作《“营造法式》,雷金玉的烫样以及样式房绘制的样式图,就是对“度”的规定和规范。

儒家重视“言传身教”,而道家更重视“不言之教”。“样式雷”建筑在雷发达时期就形成了一套践行制度,工匠们都遵照一定的营造法式和则例来做工。可以说,“样式雷”建筑有一套成熟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建造体系。例如,君临天下的威势,就潜移默化在“样式雷”建筑宫殿设计与营造法式中。

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精神”,决定了其审美尺度是人性的尺度,“样式雷”建筑把与皇家政治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审美功能作为最基本的尺度,在此基础上确定皇家建筑的“度”,使从园林建筑到宫殿建筑,都在统一中变化,而这种变化统一,都是以皇家的尺度去创作、认识、欣赏的。

(六)“样式雷”建筑的道家思想之二

“便生”,就其意来讲,一是指便于现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这种思想,也是道家思想中重要现实人生的写照。从重大决策的御书房到参政议政的殿堂,从皇帝的寝宫到嫔妃的住处,从朝拜参见的道路到休闲游览的花园,“样式雷”建筑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三大殿等等虽千差万别,但其“便生”的思想,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政治的顺畅、生活的方便、生活环境的良好出发,创造出便于统治、便于生存、便于生活的空间。

老子“有无”论与建筑的“留空”。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论道出了“样式雷”建筑的根本所在。《道德经》第11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按照这种思想,“样式雷”建筑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等像中国写意画一样,喜欢留“空”,正是这些出了意境,出了威严,出了情趣。

(七)“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一

风水的应用和起源应该是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选择地方建设房屋,是以安全、避寒、防热为大前提的,所以多选择在地势较高、隐避、不易受洪水、猛兽威胁的地方居住;有的为了免受风雨、寒冷的侵袭,学会了观察山川江河的姿态、树木土石的变化以及风雨气象的转变,选择了向阳的地方居住,这些纯然是先人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但后人却渐渐地把这些生活经验与阴阳五行、八卦九星结合在一起,历经千年流传、修正,一步步完善,并在风水应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地域广阔的验证,使风水的理论实践应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宗教到美学,由迷信到科学的过程,逐步演变成一门玄妙精深的专门学问。

由于社会历史的局限,中国古代认识论方面表徵宇宙万物及人世等序列联系和类比感应的许多粗陋的、牵强附会甚至荒谬怪诞的成份,使风水理论及实践蒙上了浓重的迷信色彩。其如“五音姓利”、“鬼福及人”等诸多无稽说教和消极的影响,历史上曾招致众多有识之士的激越批判;而这种批判,也使风水的合理内涵终究未被其迷信外衣所完全掩蔽和禁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及于今天,涤除其迷信糟粕,真理的光彩已再次辉映,当代相关科学技术的返照和回应,则使蕴涵于风水中的深邃智慧,成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风水是合人文与自然、汇迷信与科学、集糟粕与精华于一体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的古代独特数术。

(八)“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二

就本质而言,风水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和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集中而典型地代表和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科学和艺术的历史真知,自有其历史意义和合理内涵,因此对样式雷建筑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样式雷建筑的大规模组群的空间布局处理、建筑人文美与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夙有特色鲜明、引人瞩目极高艺术成就,典型如气势恢宏的昌陵、定陵、惠陵等帝王陵寝,或筑陵以象山,或因山为陵,或依山为陵,概称山陵,作为传统文化中大规模组群性的礼制性纪念建筑,其艺术成就,被当代学者认为不亚于欧洲大教堂,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样式雷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正涵盖在作为“理义之术”、“山水之术”的风水思想及其运作方法里,包括不啻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的风水“形势”说。事实证明,样式雷建筑既精于实践,也不乏精审的理论思维。

样式雷建筑的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营造,几乎无不风水学应用的典范。

(九)“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三

——建筑手法的“对立统一”

宫殿的规则严整与园林的自由柔和,是最能反映样式雷建筑所涵盖的《周易》中鲜明的阴阳思想。样式雷建筑真实地显现了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与余地、天功与人代,建筑的永恒观与代谢观、风格的雅与俗等建筑手法的“对立统一”。

——“样式雷建筑的平面布局

在布局设计和环境意识上,样式雷建筑表现了较强的阴阳合德的观念。“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冯延巳的这一名句,可以用来形容“样式雷”建筑的延绵无尽。庭院一般是指前后建筑与两边廊房或墙相围成的一块空间,这里的建筑为实,主阳;庭院为虚,主阴,这一虚一实组合而成的“前庭”和“后院”,按中轴线有序连续的推进,大大增强了样式雷建筑阴阳合德的艺术魅力。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承德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建筑集群之所以会打动千千万万个旅游观赏者,其主要原因恐怕亦在于此。要是单个地孤立地去观赏这些群体中的主要殿堂,它们的基本造型变化不大,不能反映出样式雷建筑艺术的绚丽多彩,然而一旦将它们用围廊、门楼、亭阁、隔墙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虚实相济的建筑群,其感染力便会成倍增长。

(十)“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四

——“样式雷建筑的立面造型

样式雷建筑的立面造型十分注重阴阳虚实的相映互补。就建筑立面的构图原则而言,同样表现了上述高低凹凸,明暗虚实的阴阳变化与相和。样式雷建筑的基本立面构图是三段式的,底部为台座或台基,中段为柱子加出挑屋檐的斗拱,顶段便是颇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顶。这一形象本身就表现出虚实有规律的变化。台基实体一块为阳,柱子加斗拱较虚透细巧为阴,大屋顶庞大如盖又为阳,而这三部分又各有阴阳变化。台基虽实,但常选用白青灰等浅色石砌。如重要建筑台基较高,则往往分成数层,并围上雕刻精细的拱杆(如天坛祈年殿,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以避免其外观过实而使阳中蕴阴,柱子虽然较虚透,但其刚直有力擎托起大屋顶,且常漆成红色.斗拱亦作牛腿挑梁形,使其虚中带实,阴中有阳刚之气。最为奇妙的是样式雷建筑的屋顶,如同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头部一样,屋顶也集中反映出中西建筑不同的风神情调。西方建筑多圆形,葱头形的弯隆顶和三角顶。它们向上凸起,外张感较强,而样式雷建筑的屋顶是微微向上反曲的,形成十分柔和、好看的凹曲线。屋角也经过特殊的艺术处理——夸张地向外卷起,形成优美的飞檐翘角,这样,尽管硕大的屋顶主要表现出阳刚之美,但它那非几何性颇具内收感的造型,又带有飞动,轻巧,跳跃等阴柔美的特征,达到了以阳带阴,虚实结合的和谐统一。

(十一)“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五

——“样式雷”建筑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于《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样式雷”建筑基于《周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一种似乎是天生的的宇宙意识或称大环境意识。大至于都城选址、宫城规划,小及于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至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不在于一般外在或直接的道理推求,比如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技术性层面,而在于“样式雷”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所着意重视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礼制这些根本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的非技术性的隐形的因素。这种大环境意识,隐含着整体和谐的观念、对立统一的观念、发展变化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样式雷”建筑对“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演变出了更加具体的风水观念。

“样式雷”建筑的基本取向,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其理论思维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框架上,同左右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审美理想,有着根本的一致。基于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经验和理性思维,“样式雷”在进行建筑创作时,遵循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的存在与运作,“作天地之主,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其“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在风水看来,人既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份,人的生死也是自然生态链上的一环,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即“人道”,则应与天道一致。人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而可以、也必须积极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以之为楷模而巧加运作,参与并促进自然的进化,才能达到合天人的至善境界,满足人生的需要。

(十二)“样式雷”建筑的《周易》思想之六

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审美观,是“样式雷”建筑风格的重要内容。自然美的发现认识,充分发展而升华成为自然美学;细心地审辨和选择,因地制宜,“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境”地巧加经营;以风水作为传统美学与建筑实践的中介,注重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意象隽永,美不胜收。     

“样式雷”的宫廷建筑强烈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皇帝自称“天子”,住在最高的宫殿里,其余民间的建筑不得高于皇宫的建筑,否则就是僭越,企图通过和作为万物主宰的天联系在一起来强化皇权的威严。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样式雷”建了几座举世闻名的祭祀建筑作为与神明对话的场所。由于天的威严,这些建筑的等级几乎和皇宫建筑一样高,往往主殿的屋顶可采用黄色琉璃瓦。同时又由于天圆地方,高处有神灵等观念的影响,这些建筑的台基总是建得很高。其中天坛的台基是方形的,建筑平面则是圆形的,以表示天圆地方的概念。天坛四周的围墙的长度及其到中轴线的距离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若打破了这一秩序,建筑所要表达的寓意便会受到破坏。我们的东陵、西陵是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建造的,这是人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建筑是人和自然的一个中介。有个好的山水环境,就能够产生一种天然的永恒的纪念气氛。建筑是配合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