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荟萃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论坛荟萃

论“样式雷”的始祖及其“故老传闻” 雷剑义

发布时间:2017-05-24 17:52:00

 论“样式雷”的始祖及其“故老传闻”

雷剑义

    “样式雷”是伟大而又神奇的建筑世家。从清初的康熙初年到清末的光绪末年,200多年里,雷发达祖孙七代一直担任着皇廷建筑的掌案(相当于总设计师),这在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他们一家的建筑作品在我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占五分之一,这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个建筑世家还留下两万多件国宝级的建筑图档、烫样,这又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可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建筑世家也就渐渐沉沦败落,“样式雷”也就销声匿迹了。上世纪30年代朱启钤先生的《样式雷考》,开创了“样式雷”研究的新课题,使这个消沉了多年的建筑世家,又重新回归了人们的视线。几十年来“样式雷”研究的热潮升而不降,甚至吸引着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但是关于“样式雷”的始祖和关于太和殿上梁,金殿封官的“故老传闻”,也一直争议不休。笔者是与“样式雷”世家同宗共祖的远代宗亲,弘扬“样式雷”的业绩和精神义不容辞。20136月,我以江西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身份,赴北京专门拜访这方面的专家,并特意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查阅相关资料。在崔博士的帮助下,得到该院图书馆王馆长的特许,认真阅读了该馆收藏的《雷氏族谱》和《雷氏支谱》,尤其仔细研读了《雷氏族谱》中收录的,雷金兆所撰《雷氏迁居金陵述》,对于一直争论着的“样式雷”始祖和所谓的“故老传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样式雷”的始祖就是雷发达,其子雷金玉只是一个成功的继承者和形成者。因为这个家族最早进北京参加皇廷建筑的是雷发达,最先担任营造所长班的是雷发达,“样式雷”是他开创的基业。比如清王朝定都北京,问鼎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但为清王朝开创基业的是努尔哈赤。没有他统一满洲女真部落,征服蒙古部落,建立后金,就没有后来的皇太极建州称帝,更没有清兵入关定建都北京,统一全中国。所以我们通常称“清廷十二帝”,就是肯定了努尔哈赤才是满清王朝的真正始祖。有些专家以雷金玉最先担任样式房掌案为由,认定雷金玉为样式雷始祖。但是忽视了雷发达首先担任的营造所长班就是他的奠基石,朱启钤老先生《样式雷考》就有“雷金玉继父业营造所长班,后供役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的记述。这就如同清王朝开创基业的始祖是努尔哈赤,是同一个道理。其实“长班”与“掌案”并没有什么区别,前者是工部营造所的长班,后者是内务府样式房的掌案,同样都是总设计师、总负责人。只是不同管辖部门的不同名称而已。实际上朱老先生早在《样式雷考》中就已经阐明:“发达,振声子,清初……以艺应募赴北京,又为“样式雷”家发祥之始祖。”

笔者阅读雷景修纂修的《雷氏族谱》时,注意到该谱中列雷金玉为迁北京之始祖。同时也注意到雷克修纂修的《雷氏支谱》列雷金鸣为迁居北京之始祖。雷景修是雷金玉的曾孙,雷克修是雷金鸣的曾孙,雷金玉和雷金鸣都是雷发达的儿子。雷发达是这个雷氏家族中最早进北京的,作为儿子的金玉和金鸣都是跟随父亲而来的。可是他们的子孙纂修族谱时,却谁也不认这位最早进北京的太祖为始祖。雷克修于嘉庆十四年(1809)自海甸槐树街祖宅迁出,别居东直门北新仓。并于道光七年(1827)修成《雷氏支谱》,还修建了雷氏宗祠。雷景修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成《雷氏族谱》。他们同宗而不同修,且各列其始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雷克修在该谱的《跋》中说:“本朝康熙初年,曾大父行始来京师,卜居顺天府宛平县西直门外海甸之槐树街……”雷景修谱中《自叙》道:“本朝康熙初年,我曾祖父雷金玉行始来京师,卜居于顺天府宛平县西直门外海淀之槐树街……”这一点两谱记载相同,却耐人寻味。康熙元年(1662),雷金玉才虚龄四岁,纵使这个“康熙初年”初到康熙十年,他才十三岁,尚未成年的孩童,如何“行始来京师”?还不明摆着跟随父亲雷发达“行始来京师”吗?而他们为何各列其曾祖为始祖,却不提共同的太祖雷发达为始祖?有些专家也一味地认同雷金玉为“样式雷”的始祖,却不认真想想这其中的奥秘,是否有些盲从?

至于雷发达太和殿上梁,金殿封官,到底是“故老传闻”,还是真实事件?有些专家否定“金殿封官”的史实,坚持“故老传闻”的说法,其实就是曲解了雷金兆的《雷氏迁居金陵述》,认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雷发达)才与其堂北雷发宣以艺应募赴北”。所以必须重新认真解读《雷氏迁居金陵述》,仔细领会“癸亥冬,父以艺应募赴北,仍携眷属复居石城”。其实这一句是雷金兆记述其父雷发宣进京的时间,根本没有涉及到雷发达,丝毫没有雷发达同行的意思。试想,康熙二十二年(1683),雷发宣38岁,风华正茂,而雷发达已经65岁了。清王朝的工部也好,内务府也好,会稀里糊涂地接纳一个65岁的老人进宫做工吗?更何况朝廷已有《题准》:“官员解送匠役……以老年不谙之人塞责者乏俸六个月。”那么,谁有这么大胆,敢顶风作弊呢?另外,雷发宣虽然年轻,但他进京是否“以艺应募”呢?康熙十年《题准》:“外省匠役解役,酌量路途远近,每日给饭银七分,令其回籍……”再对照一下雷金兆的原文。“诸堂兄(当指雷金玉兄弟)候补京师,予(雷金兆)弟兄亦忝入於太学。”这说明雷发宣是带着孩子们进京的。一个外省的工匠,在“外省匠役解役”的情况下,还带着孩子们进京,要不是其堂兄雷发达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在皇宫里干出了业绩,而且担任了长班,雷发宣能带着孩子们奔京师吗?如此可以肯定,雷发达以艺应募赴北京,应该是康熙二十二年之前。

笔者赞同“康熙元年雷发达以艺应募赴北京”的说法。第一,如前文所述,雷景修的《雷氏族谱》,雷克修的《雷氏支谱》,都记载了“康熙初年,曾祖父行始来京师。”可是那时候的雷金玉还是个孩童,只能是其父雷发达领着进京。第二,再请诸位认真解读《雷氏迁居金陵述》,“康熙元年”是17岁的雷发宣侍奉着祖母等与早已俱南来暂避的堂伯们,商议如何“计图返棹”。并不是“堂伯发达公……”等堂伯们“俱南来暂避”的时间。原文中“先君发宣公……奉祖母李,伯祖母郭……”,这里的“伯祖母郭氏”是雷振声之妻,雷发达的生母。如果雷发达在金陵,为何还需要17岁的雷发宣“奉……伯祖母郭”呢?这说明雷发达已经赴北京。那么雷发达又是什么时候来金陵的呢?有些专家错误理解了《雷氏迁居金陵述》,康熙元年是他们“计图返棹”的时间,并不是“俱南来暂避”的时间。雷金兆在《雷氏迁居金陵述》

开篇就叙述清楚了。“盖因明末流寇四出,赋税日重……予祖振宙公,伯祖振声公弃儒南来贸易……”振宙公是雷发达的师父,也是叔父,振声公是雷发达的父亲。据江西省社科院原资深研究员雷正良考证,这里的“明末”是指崇祯八年(1635),雷发达时年16岁。一个16岁的学徒,跟随师父和父亲迁徙是合乎常理的,无可辨疑。

康熙元年(1662),雷发达四十四岁正当壮年,以艺应募赴北京参加皇廷建筑,这既是雷正良考证的结论,也符合《雷氏族谱》、《雷氏支谱》的记载。那么重修太和殿的时间,我赞同王璞子先生和苏品红先生的说法,应该是康熙八年。理由一,康熙八年,16岁的玄烨刚刚亲政,以其好胜创新的性格,绝对不甘守旧。除了铲除鳌拜党羽,重修太和殿必在其首选的政务之中。理由二,朱老先生《样式雷考》中记述:“时太和殿缺大木,仓猝拆取明陵楠木梁柱充用。”康熙八年,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而且国力有限,所以才有可能“缺大木,仓猝拆取明陵楠木梁柱充用。”也就会出现“卯榫不合”,给雷发达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才得到了皇帝“金殿封官”。如若是康熙三十四年,盛世初现,怎么可能缺楠木大料呢?康熙二十三年始建畅春园,雷金玉就“领楠木作”。所以说,后来雷金玉在畅春园主殿九经三事殿上梁。“康熙帝召见奏对,”颇得龙心大悦,“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班)”。与其父雷发达康熙八年太和殿上梁,得到康熙帝赏赐“金殿封官”,完全是两回事。虽然“雷同迭次,使人窦点重重”,纯属巧合。两次都是上梁,都得到皇帝褒奖。但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绝非“张冠李戴。”雷发达太和殿上梁“金殿封官”,不是“故老传闻”,而是确有其事。

 

201412

(作者系江西省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原秘书长)

联系电话:18179432048

资料来源:

1、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图书馆藏《雷氏族谱》、《雷氏支谱》。

2、张宝章、雷章宝、张威编著《建筑世家样式雷》北京出版社20036月版

3、雷正良主编《样式雷建筑文化新论》江西科技出版社20056月版

4、苏品红《样式雷及样式雷图》《中国古代建筑史》1993年版

5、龚国光《论雷发达与样式雷宫廷建筑文化》《江西文史》篇8辑、20145月版。

6、雷剑义《关于雷发达太和殿上梁真伪辨》《江西文史第8辑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