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荟萃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论坛荟萃

样式雷与清代皇家园林 刘彤彤 何蓓洁

发布时间:2017-05-12 11:29:0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编号 5067811350738003

刘彤彤  何蓓洁

摘 要: 清朝皇家园林建设高潮迭起, 将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推向顶峰。这期间杰出的皇家建筑师——样式雷世家担任样式房掌案, 执掌皇家工程建设, 留下了众多皇家园林作品。可以说, 自康熙中叶雷金玉建畅春园立功被钦命为样式房掌案, 到清末雷献彩主持重修圆明园, 清代皇家园林的建设无不凝聚了样式雷世家的心血。结合样式雷世家主持或参与清代皇家园林建设工程的图档、文字材料以及其丰富的园林创作实践, 撷要介绍七代样式雷成员主持或参与清代皇家园林建设的情况, 揭示他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 键 词:风景园林; 园林史; 中国古代园林; 样式雷; 清代; 皇家园林

文章编号: 1000- 6664(2008)06- 0017- 06

中图分类号: TU 986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08- 05- 07;

修回日期:2008- 05- 20

清朝入关后, 融合满族骑射山林和汉族园林文化传统, 皇家园林建设高潮迭起, 将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推向顶峰, 其数量之众、规模之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同时也为今人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园林创作实例。这些皇家园林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艺征服了世界, 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同, 其中大部分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皇家园林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不禁要追问这些杰出作品的创作者是谁? 清朝历代帝王, 特别是前期帝王都积极吸收汉文化, 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同时热爱大自然, 对园林有独到的看法, 甚至亲自参与创作, 对清代皇家园林的营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实际建设活动中, 造园立意的实现仍然离不开工匠的巧心经营。从康熙朝直至清末几乎一直执掌清代皇家建筑设计的杰出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就在空前繁盛的皇家园林建设活动中倾注了他们的心血。

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和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国内外有关机构的约 2 万件样式雷图档是样式雷世家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 包括画样(设计图)、烫样(模型)、样式房《旨意档》《堂司谕档》及《随工日记》等, 其中近一半涉及清代特别是清末皇家园林的建设工程, 翔实直观地再现了样式雷世家从事园林创作活动的种种详情细节, 具有其他历史舆图与文献无以替代的巨大价值。对这些图档的深入发掘与研究, 无疑将全面揭示以样式雷为典型代表的古代建筑哲匠在园林创作中体现的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 填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重要空白。本文仅通过对这些传世图档的初步整理研究, 撷要介绍从雷金玉至雷献彩共 7 代样式雷成员在清代皇家园林建设中的创作实践。

一 崭露头角

康熙二十三年(1897), 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 钟情于江南的秀美景色和私家园林的精致, 回京后在海淀镇北的明代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清代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畅春园”, 拉开了清朝大规模皇家园林建设的序幕。畅春园至迟于康熙二十六年(1900) 竣工, 其间, 江南著名的造园叠山艺术家张南垣之子张然以及另一位著名山水画家兼造园叠山艺术家叶洮, 凭借他们高超的造园叠山技术先后主持并参与了畅春园的规划设计, 但涉及建筑单体的设计及内檐装修则需假手于他人。在畅春园工程中领楠木作工程, 负责具体装修设计的正是样式雷世家第二代传人雷金玉。

同治四年(1865 ), 雷金玉曾孙雷景修在北京聚善村雷氏祖茔为他所立的墓碑碑文中写到:

“恭遇康熙年间修建海淀园庭工程, 我曾祖考领楠木作工程。因正殿上梁,得蒙皇恩召见奏对,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 赏七品官,食七品俸”[1]

康熙年间在海淀的皇家园林建设除畅春园外, 便是附近明代私园的废址上陆续建设的含芳园、自怡园、澄怀园、圆明园、洪雅园等皇亲、官僚居住的赐园。论规模气势与重要性自然远不及御苑畅春园。在这些园庭建设中, 最有可能使皇帝亲临上梁现场的是御苑畅春园。而所谓正殿上梁当指畅春园之正殿九经三事殿 [2]

同张然、叶洮类似,雷金玉在畅春园工程中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 一方面源于雷金玉出色的技艺, 另一方面也因其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 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3]。雷金玉在召见奏对时恰当地表现了自己的才能, 让皇帝刮目相看, 赢得了钦工处掌案一职, 得以继续供奉内廷。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承德开始兴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皇家园林避暑山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完成。此次建设工程距今已有 300 年的历史, 由于年代久远, 且咸丰十年 (1860) 雷家长期供役的圆明园样式房曾遭抢掠[4], 加之清末的种种动乱, 在各地所藏样式雷家藏图档中都没有发现康熙朝修建避暑山庄时的图样, 也没有留下有关建设工程人员的明确文字记载, 但此时身为内务府钦工处掌案的雷金玉, 参与避暑山庄的规划设计已是其分内之事。

雍正即位之后, 忙于肃清吏治、整饬财务, 无暇顾及皇家园林建设, 仅于雍正三年(1725 )开始扩建其身为皇子时的赐园——圆明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考雷金玉事迹, 雍正六年(1728 )70 大寿时, 蒙皇恩命皇太子书写古稀二字匾额, 赏庆生辰, 又蒙恩赐油碌蟒袍一件 [5]71岁寿终, 由内务府传, 仰蒙皇恩, 赏盘费壹百余金, 奉旨驰驿归葬 [6]。雍正皇帝对雷金玉如此礼遇,岂能事出无因? 年近七旬的雷金玉极有可能在晚年时凭借其高超的技艺, 作为掌案主持了圆明园的扩建工程, 为皇家工程作出了贡献[7]

二 父子相继

雍正七年(1729 )雷金玉去世后, 只有幼子雷声澂在母亲教育下继承父业。雷金玉去世时, 雷声澂仅3个月大, 到乾隆朝成人后呈当掌班楠木作事务,即样式房差 [8], 样式雷世家的世传差事出现了短暂的空白。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 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 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乾隆三年至三十九年(1738—1774 ), 皇家园林建设工程几乎没有间断过。除以西苑改建为主的大内御苑建设外, 还有大量分布于北京城郊及畿辅、塞外各地的行宫和离宫御苑。据《雷氏族谱》, 雷声澂同他的父亲一样曾入国子监学习[9], 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这为其日后承当样式房掌案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由于材料有限, 雷声澂具体于何年开始供职样式房不能确定。查阅《雷氏族谱》和其他相关文献, 样式雷世家均为子承父业, 一般继承者在 16岁左右进入样式房学习, 20岁成年时已可独当一面, 甚至承当掌案的职位[10]。有可能雷声澂在乾隆十三年(1748)20岁时, 就开始参与皇家工程。但考虑到雷声澂自幼丧父, 从小在清贫的家境中由寡母含辛茹苦养育成人, 样式房的业务又技术专门, 非尽人可以从事”, 雷声澂掌握具体技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因此参与样式房工作的时间可能更晚一些。但在样式雷家藏图档中尚存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 )皇太后万寿庆典的抄件, 证明至迟于此年雷声澂已在样式房供职。可以肯定的是, 雷声澂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既接受儒家经典教育, 又努力学习样式房差务, 熟练掌握了楠木作技艺, 受到皇上的肯定而担任楠木作事务的负责人,参与了乾隆中后期皇家园林的建设活动, 负责各殿座的内檐装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 )八月二十一日, 雷声澂因官差外出, 卒于外[11]。雷声澂去世后,他的儿子顺利接掌样式房, 作出新的贡献, 无疑也离不开雷声澂生前对他们良好的职业教育。

雷声澂生有三子: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在父亲去世后通力合作, 供役于乾嘉两朝工役繁兴之时, 为皇家园林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长兄雷家玮外出查办外省各路行宫及堤工等处, 海滩内盐务, 及私开官地等事 [12]。对为数众多的各地皇家行宫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家藏图档中仍存有乾隆朝五台山各处行宫座落地盘样。雷家玮在主持各地行宫建设的同时也使包括园林艺术在内的皇家建筑设计和营造技艺传播开来。乾隆六十年(1793 )李斗著《扬州画舫录》, 内有《工段营造录》一卷, 乃摘录官修《工程做法》《内廷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诸书, 可为明证。二子雷家玺在圆明园应样式房之差,彼时乾隆皇帝大修三山等处工程, 以及热河之避暑山庄等工 [13]。嘉庆初年(1796), 雷家玺赴河北易县清西陵主持嘉庆皇帝昌陵的设计施工,工程竣工后, 又返回样式房工作, 在雷家玺任职期间“官事接续相连, 及每年灯节,各园各路及西厂之烟花,应卦各处之灯。后因万寿黄慧,应办各处点景楼台等工” [14]。三弟雷家瑞在二兄出外办理昌陵事务时, 被添派为样式房掌案[15]。嘉庆十六年 (1811) 庄敬和硕公主赐园含晖园和西爽村成亲王的寓园等并入绮春园西路, 含晖园改呼南园, 并大事修葺, 雷家瑞呈办楠木作内檐硬木装修, 至南京采办紫檀、红木、檀香等料, 并开雕于南京[16]。从上文引述的材料中, 可以看出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同心协力承办皇家园林建筑工程, 其职业活动涉及乾隆后期到嘉庆朝几乎所有大型皇家园林, 包括各地行宫园林的建设。

 

三 艰难守业

道光、咸丰两朝国力衰退, 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 主要的园林工程集中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 2 处。畅春园逐渐废弃后, 道光初年(1821)奉皇太后居万春园, 并大事修葺。道光五年雷家玺去世, 考虑到样式房差务慎重,唯恐办理失当”, 留下遗言, 将掌案一职让给另一位样子匠郭九承担[17]。但样式雷世家并没有就此终止其在皇家工程中服务的脚步, 这一重担落在了雷家玺三子雷景修身上。从 15 (嘉庆二十三年, 1818 ) 起他就跟随父亲在样式房学习。道光五年(1825), 23岁的雷景修已有7年的从业经验, 虽没有继任掌案一职,但仍继续留在样式房辛勤工作。通过他的努力, 道光二十九年(1849)终将掌案差事正回, 咸丰二年(1852 )郭九去世后即因名次打二而被添派为样式房掌案[18]。至此直至清末, 这一职务都由雷氏后裔承当, 未曾间断。雷景修在父亲去世后, 作为样式房一员参与了道光五年至道光二十九年间的皇家园林建设。如道光十六年(1836 ), 圆明园三殿遭灾被毁, 嗣后重建, 雷景修供役其中, 在样式雷家藏图档中就存有道光十六年九洲清晏地盘画样。道光二十九年之后, 雷景修作为掌案主持了此后的皇家园林建设。并且道光二十一年(1841 )雷景修16岁的儿子雷思起也进入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19]

1850 年咸丰即位, 其执政的11年里内忧外患, 遍地硝烟。但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圆明园的生活。自咸丰五年(1854 )移驻圆明园后, 咸丰皇帝时幸三山, 因此三园工程不断。在雷廷昌的《禀文》中写到:“咸丰五年, 皇上幸御园, 差务分(纷)繁, 事不遂心; 六年, 办澄心堂装修, 我先考(雷思起)身得重病矣。可为雷景修、雷思起父子在咸丰朝主持圆明园工程的确证。此外, 雷氏家藏图档中还存有大量绘制于此时的画样, 家藏咸丰八年至十年(1857—1859 ) 的《圆明园旨意档》则记录了此间皇帝下达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旨意。咸丰八年, 雷思起的长子雷廷昌年仅14, 即遵循雷家的传统进入样式房学习[20]。咸丰十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在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掠夺之后, 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同时, 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等也遭到了劫掠焚毁。雷景修从此歇业, 雷家也由海淀槐树街老宅迁居北京内城东观音寺[21]。经此一劫, 经营数百年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已不复昔日的辉煌, 清代皇家园林的建设几陷停滞。

四 再铸辉煌

同治即位后, 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在暂时稳定的政治局面下, 尽管皇家财力枯竭, 但为满足帝后园居生活的皇家园林建设仍持续不断。雷廷昌《禀文》中写到:“(同治五年至同治十年, 1866-1871 )又调挖西山长河一带、三海、河工、卧佛寺前旱河……均系廷昌父子前往经理之事。同治十二年(1873 ), 同治皇帝亲政, 后以奉养两宫皇太后为名, 下诏重修圆明园, 虽然此次重修持续仅一年便由于朝臣的反对而停工, 但雷思起、雷廷昌父子作为样式房掌案[22]为此次重修工程制作了大量的画样、烫样, 同治十二年(1873 )十一月二十六日因其为重修工程作出重大贡献,“雷思起赏二品顶戴, 雷廷昌赏三品顶戴”, 此后又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频频召见[23]。同治十三年(1874) 重修圆明园被迫停工, 心有不甘的慈禧太后开始修建三海之诏, 从八月起至十二月止, 因同治皇帝驾崩半途而废。雷思起不仅承担了此项工程的规划设计, 还负责各殿座的内檐装修。在雷氏家藏图档中存留了此次工程的烫样、画样及采买装修用木材的文字材料。同治十三年年底, 西苑大修工程匆匆收尾, 雷思起还没能处理完遗留的事务, 又奉命于光绪元年(1875)正月赴东陵参与同治皇帝惠陵的选址工作。后雷思起纳资为祖父母、父母及本身捐请二品封典[24] , 现首都博物馆仍藏有雷氏后裔捐赠的雷氏祖先朝服像, 匠家子孙终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朱启钤先生曾赞誉道:样式雷之声名, 至思起、廷昌父子两代而益彰, 亦最为朝官所侧目。由于接踵而至的工程项目, 雷思起没有喘息的机会, 于光绪二年(1876 )因操劳过度去世[25]

雷思起去世后, 雷廷昌继续主持皇家工程的建设。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九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踏勘南北海应修工程, 西苑大修工程启动。次年, 又开始秘密修复清漪园, 光绪十四年(1888 )改清漪园为颐和园, 作为慈禧太后颐养天年的地方, 工程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勉强完工。其间恰逢光绪二十年(1894 )慈禧太后60大寿, 在排云殿举行了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年过半百的雷廷昌供役其中, 不辞辛劳, 留下了大量的画样和烫样。光绪二十二年(1896),慈禧、光绪数幸圆明园, 拟对圆明园进行局部修复, 令样式房查勘丈尺, 并画图呈览。此时, 雷廷昌忙于颐和园和菩陀峪定东陵的修复工程, 遂将圆明园重修工程交给儿子雷献彩担当。不满20岁的雷献彩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 主持了此次重修工程设计[26], 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天地一家春、慎修思永、四宜书屋、鸣鹤园、课农轩等重建工程及内檐装修设计。

光绪二十六年(1900 ),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各处皇家园林均惨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俄、英、意军先后进驻颐和园盘踞长达一年之久, 在园内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光绪二十七年(1901 )十一月, 慈禧与光绪回銮后, 旋即开始了颐和园大修工程。稍后又对西苑进行一次大修。在两宫回銮后的皇家园林建设中, 雷廷昌和雷献彩不辞劳瘁, 为恢复颐和园和西苑的风貌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可以在这时期留存的大量样式雷画样中找到雷廷昌、雷献彩父子职业活动的踪迹。

五 结 

依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收藏的样式雷家藏图档, 除上述耳熟能详的大型皇家御苑, 如三山五园、南苑、西苑、避暑山庄等以外, 样式雷世家还参与了北京西北郊众多皇家赐园的建设,留下了大量的图档, 包括:近春园、鸣鹤园、熙春园、朗润园、澄怀园(翰林花园)、含芳园、镜春园、春和园、淑春园、涵德园、自得园、承泽园、乐善园、西花园、春熙院、春颐园、继园等, 此外还有满足皇帝出巡时沿途短暂驻跸之用的行宫, 如静寄山庄、万寿寺行宫、五台山行宫等。

由此可见, 样式雷世家从康熙朝直至清末曾经主持或参与了清代几乎所有皇家园林的建设, 或是规划设计, 或是添建改建, 或是重修工程, 或是内檐装修。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清代所有皇家园林无不凝聚了样式雷世家的心血, 深深打上了他们的印迹, 这样杰出的建筑师世家理应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景仰。

注释

[1]北京 6071- 1《雷金玉碑记》, 清同治四年(1865 )二月一日, ()雷景修撰并正书,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

[2] 九经出自《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修身也, 尊贤也, 亲亲也, 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 子庶民也, 来百工也, 柔远人也, 怀诸侯也。”“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出自《尚书·大禹谟》:禹曰:‘! 帝念哉! 德惟善政, 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 惟修; 正德、利用、厚生, 惟和。九功惟叙, 九叙惟歌。戒之用休, 董之用威, 劝之以九歌俾勿坏。帝曰:‘! 地平天成, 六府三事允治, 万世永赖, 时乃功。’”雷金玉畅春园九经三事殿上梁的事迹。

[3]据《雷氏族谱》记载, 雷金玉曾入国子监学习, 由国学生考授州同

[4]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明善奏查得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摺》:“满档房、样式房等处尚存数间, 亦被抢掠, 仅将印信护出无失。

[5]见《雷氏族谱》《雷金玉墓碑》及雷思起《精选择善而从》。因雍正采用秘密建储制度, 生前未公布皇太子,“太子一说应是后人避讳登基前的乾隆而采用的说法。

[6]见《雷氏族谱》《雷金玉墓碑》及雷思起《精选择善而从》。因雍正采用秘密建储制度, 生前未公布皇太子,“太子一说应是后人避讳登基前的乾隆而采用的说法。

[7]雷金玉主持雍正三年(1725 )圆明园扩建工程的推断参见参考文献。

[8]见《精选择善而从》。

[9]《雷氏族谱》:“雷声澂, 字藻亭, 行六, 国学生。

[10]雷景修 16 岁即随父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 雷思起 16 岁学当差, 雷廷昌 14 岁学样式房之差, 雷献彩不满 20 岁就已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一职。

[11]见《精选择善而从》。

[12]见《精选择善而从》。

[13]见《精选择善而从》。

[14]见《精选择善而从》。

[15]《精选择善而从》:祖父(雷家玺)因昌陵吉地, 出差料理陵工。三祖父(雷家瑞)在样式房料理一切官事, 又蒙堂官苏大人做主, 添给样式房饭食银两, 添派三祖父为样式房掌按头目之人。

[16]《精选择善而从》:嘉庆皇帝大修南园工程, 三祖父(雷家瑞)呈办楠木作内檐硬木装修, 至南京采办紫檀红木檀香等料, 及开雕于南京。

[17]雷家玺将掌案一职让与他人承当, 见《雷氏族谱》:道光乙酉年(1825)正月十五日公之先考(雷家玺)仙游, 谨遵遗言, 差务慎重, 唯恐办理失当, 随将掌案名目移与他人承办。又见于《雷景修墓碑》:道光乙酉年正月十五日, 公之先考仙游, 谨遵遗言, 差务慎重, 唯恐办理矢当。因公年幼, 事出万难, 随将掌案名目移与他人承办。

[18]见《雷氏族谱》《雷景修墓碑》及雷廷昌《禀文》。

[19]见《禀文》。

[20]见《禀文》。

[21]见《雷氏族谱》《禀文》。

[22]雷思起向内务府堂提交的一则禀文中说明了同治重修圆明园之际, 样式房人员的组成情况:谨禀烫画样人现在数目。掌案头目人雷思起、雷廷昌……

[23] 据《雷氏族谱》和《雷氏旨意档》, 在此次重修工程中雷思起曾于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奉旨召见; 同年五月初六、八日, 雷思起、雷廷昌父子又被召见 5 次。

[24] 见《雷氏族谱》。

[25] 见《雷氏族谱》。

[26]《堂谕旨议司谕档记》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七日堂谕, 首次出现了掌案霞峰去的字样。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曹汛. 叶洮传考论[J].建筑师, 2005(2): 92- 99.

3、王其亨, 项惠泉“. 样式雷世家新证[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7 (2): 52- 57.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上、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991.

5、朱启钤.建议购存宫苑陵墓之模型图样[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0, 1(2): 5- 8.

6、刘敦桢. 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 ()[J].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3, 4(34): 323.

7、朱启钤.样式雷考[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3, 4(1): 86- 89.

 

作者简介

刘彤彤,女,1968年生,山东济南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何蓓洁,女,1982 年生,四川成都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