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明代工部尚书雷礼生平考略

发布时间:2025-06-18 15:32:10

明代工部尚书雷礼,因与清代著名“样式雷”建筑世家同姓,曾督修天寿山陵区内的桥梁道路,指挥重修三大殿,修治卢沟河、琉璃河堤岸等工程,和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年“样式雷”受到普遍关注的时候,雷礼也开始引起学者研究的兴趣。

雷礼虽然曾经官至工部尚书,但《明史》中没有他的传记。就笔者所见,最为详尽的雷礼的传记是潘季驯①所撰《少傅工部尚书雷礼传》②,其他如张萱撰《西园闻见录》、过庭训纂集《明分省人物考》,都只是照录、改易潘季驯《少傅工部尚书雷礼传》的文字而已。

20世纪以来,有关雷礼的文字不多。最早关注到雷礼的,可能就是1932年朱启钤辑、梁启雄校补的《哲匠录·雷礼》:“雷礼,明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人。官至工部尚书;以勤敏为世宗所重,尝督修北京(北平)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卢沟河(在河北宛平县)修桥,礼暨徐杲等相度规画其事。”③英人中国科学技术史泰斗李约瑟因之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3分册第28章“土木工程”中,对清代著名建筑师样式雷世家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由雷礼(约1520—1565)④创始的北京著名的工程师和建筑师雷氏世家与其息息相关。它最初是由乾隆帝于1751年和1761年在京西万寿山兴建的清漪园。雷声徵(1729—1792)一定是当时的总建筑师,并由其子雷家玺(1764—1825)所继承。其后,当慈禧太后于1886年至1891年间修建现今的颐和园时,她可能仍旧召集了一名雷氏族人——雷廷昌—雷礼的十代孙。”⑤在这里,李约瑟仍将雷礼称作“北京著名的建筑师世家的第一代”⑥,雷发达是雷礼的曾孙。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威博士对此进行了一番考证,指出:“雷礼与‘样式雷’世家同姓而不同宗、不同籍,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传承关系。”⑦雷焕的57世孙雷学锋指出:雷发达及其“样式雷”世家确实不是雷礼的后代,也不同籍,这种澄清是正确的,但说他们“不同宗”,“并没有什么传承关系”就不妥当了。⑧雷焕的56世孙雷学修则依据《雷氏家谱》写了《明代的工部尚书、建筑家——雷礼》⑨,江西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党支部书记雷振宇写了《雷礼的故乡——雷坊村》。

这些文章都是基于雷礼是伟大的建筑师而立题的。雷礼官至工部尚书,曾指挥重修三大殿,在明代宫殿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不能据此就说雷礼是建筑师,也不宜如朱启钤称之为“哲匠”,因为雷礼从小接受的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教育,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时,他才28岁,以后的官宦生涯,使他更无由与建筑工程接触,直到任职工部,他才得以作为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出现。由于他勤于职守,全身心地投入,因而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虽然雷礼不是建筑师,但他却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在当代史著编纂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因而,笔者为“雷礼诞辰500周年纪念会——样式雷世家建筑文化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所作的论文即是《明代工部尚书雷礼略论-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专家和史学家的雷礼》。本文则试对雷礼的生平作一粗浅的考述。

姓名字号及籍贯

雷礼的名与字,各种文献记载没有异议:雷公,名礼,字必进①。但雷礼号古和,却少有文献提及,只有《皇明宝善类编》说:“雷礼,号古和。”②

雷礼籍贯江西丰城,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一处异议,笔者所见十余种文献记载均相同⑬。具体说,雷礼的故乡在今天的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④。但我又见一说,雷礼祖籍江西丰城,出生于建安璜溪(今建瓯市房道镇一带)⑤。这个异说来自政府网站,应该有文献依据。需查方志和《雷氏宗谱》,再看雷父履历行止。

 

生于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九月十三日

 

对雷礼生年还需文献印证。无论是《家谱》还是其他什么都需要依据。现在,李约瑟、雷学锋的说法都没有明示出处。2005年10月15日,我在“雷礼诞辰500周年纪念会——样式雷世家建筑文化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询问丰城雷氏宗亲,知《雷氏宗谱》存于雷礼老家,因急于回京,第二天没能到丰城亲睹《雷氏宗谱》。经江西省雷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雷正良主任帮助,告知雷礼生于明弘治十八年(乙丑年)九月十三日。

弱冠,举于乡

潘季驯《少傅工部尚书雷礼传》:“(雷礼.)弱条,举于乡。”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进士

嘉靖壬辰进士,不仅各种文献记载无异,《进士题名碑》凿然有据,不会有错。雷礼曾选庶吉士,因弥封不固,复选,礼不得入⑲。

选庶吉士的用意是:要使那些初入政坛的进士,先在诸司观政,予以出身、禄米,等到谙练政体后,加以擢用,便不至有无所措手的毛病,这是借实习而了解公务。政府也能从个别庶吉士实习的成绩上,作为将来任职的参考。庶吉士与选者称为馆选,三年学成@,成绩优良的留翰林院为编修、检讨;其余授给事中、御史等职,或出为州县官②。天顺以后,进士权重,庶吉士初进时已群目为储相,日后内阁大学士均由此辈中出。庶吉士都从每科进士中选拔,明初多选文学优等或善书者充任②。或由内阁自选,或由礼部会同共选,而每科选额多寡,都不一定。自洪武十八年至永乐二十二年,每廷试录取进士后,必选庶吉士,一连选了十六科,以后或停或选就无定例。

翰林院官历来被视为清华美职,在明代,翰林院实为储才养望之地,尤其是庶吉士进学制度,更是教育英俊、启迪后进的一个好制度。雷礼被选而复失,这不能不说是雷礼初入仕途遇到的小挫折。

《雷礼与“样式雷”建筑文化》

———雷正良